领袖魅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校简介 > 领袖魅力

毛泽东的战略决策智慧

时间:2018-07-04 11:59:20 来源: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如何抗日救亡?在重大考验关头,毛泽东作出了超乎寻常的战略决策: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标。

毛泽东的革命生涯,是一首波澜壮阔、亘古未有的英雄史诗。每当历史的重要关头,他总是以超常的智慧,作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伟大决策,领导革命航船迎着狂风暴雨,绕过暗礁险滩,战胜惊涛骇浪,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这里,撷取毛泽东战略决策的几个事例,供领导干部决策时学习和借鉴。

建立统一战线: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

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统一战线,不亚于一个石破天惊的决策。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然而,危机并没有消除。日寇侵占东北、觊觎华北。国难当头,蒋介石却调集东北军和西北军对红军继续“围剿”,企图在陕北彻底扑灭革命的火焰。

中国革命向何处去?如何抗日救亡?在重大考验关头,毛泽东作出了超乎寻常的战略决策: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标。

毛泽东的这一决策,表现出宽广的胸襟与高远的视野。国共两党打了十来年内战。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几十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人头落地;蒋介石调动百万军队对苏区进行疯狂“围剿”,导致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以上。损失惨痛,血泪深仇,革命队伍中大多数人一时转不过弯来。受党内“左”倾机会主义影响,一些人奉行教条主义,向来追求革命队伍纯而又纯,连能否与民族资产阶级联合抗日都表示怀疑,又怎能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抗日?

透过繁纷复杂、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看到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而以国共两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毛泽东认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中国形势的发展变化。民族矛盾的空前尖锐,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也将受到日寇损害,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在受到生死存亡威胁时,只要积极争取,是有可能参加抗战的。因而,毛泽东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革命前途出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以和平处理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为契机,逐步从反蒋抗日、逼蒋抗日到实现联蒋抗日,完善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决策。

毛泽东的高明之处,就是用辩证法分析问题,既看到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又看到斗争性;对蒋介石的两面性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既看到他抗日的一面,也看到其妥协的一面;既看到蒋介石与共产党联合的一面,也看到他限制和妄图消灭共产党的一面。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谈判中,毛泽东作出了很大让步,红军可以编入国民党军队序列,但对于统一战线领导权问题,尤其是对军队独立指挥作战问题,则坚持原则,分毫不让,从而保证了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出中流砥柱作用。

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毛泽东本着“团结—斗争—团结”的方式,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即使发生了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的“皖南事变”,仍然侧重在政治上揭露和斗争,适当进行军事反击斗争;争取国内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的同情支持,争取世界上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家的支持,彻底孤立反动派,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分裂,从而保证了抗日战争获得全面胜利,也使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和解放区获得长足发展。

毛泽东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启示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领导干部要扩展视野,洞察精微,发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变化,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及时作出科学的决策,并在实施中不断充实完善,使决策在执行中达到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结果。

抗美援朝:最艰难的一次抉择

决策抗美援朝,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艰难的一次抉择。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很快推进到朝鲜半岛南部,占领了汉城。在朝鲜即将全部解放之际,美国却纠集所谓“联合国军”出兵朝鲜。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主力的退路,朝鲜人民军被迫实行战略退却。美国还派出第七舰队,阻止我解放台湾。

毛泽东密切关注着朝鲜的局势。7月13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命令第三十八、第三十九、第四十军紧急开赴东北,与第四十二军和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等组成东北边防军,加强东北边防力量。毛泽东预见到,美国扩大战争规模的可能性非常大,他开始考虑中国要不要出兵帮助朝鲜的重大问题。

10月1日,美军和南朝鲜军越过“三八线”,向中朝边境进犯,并轰炸中国边境城市。处于被动局面的朝鲜向中国政府求助。毛泽东与中央领导同志讨论出兵帮助朝鲜的问题。由于中美两国实力相差悬殊,中央高层中许多人觉得出兵抗美援朝胜算不大。这使毛泽东不能不慎重考虑。

毛泽东从世界形势、东西方两个阵营、中朝两国关系和中国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考虑朝鲜战争,认为中国若不伸出援手,朝鲜被美军占领,美军会沿着上千公里的中朝边界部署军事力量,随时可以对中国边境进行袭扰甚至侵犯,随时可以派遣特务深入内地进行破坏活动,边境地区的人民生活不得安宁,经济建设无法正常进行,国家和平无法保障。

毛泽东清楚中美两国实力相差悬殊,预见到出兵抗美援朝存在巨大风险,一旦引发中美之间的战争,甚至发生核战争,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毛泽东更相信战争的正义性,他既看到美国强大的一面,也看到其色厉内荏的本质和远离本土作战的短板,坚信用我方的优势必然战胜敌方的劣势。

毛泽东经过反复慎重的考虑,以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的胆识与气魄,并说服中央其他领导同志,终于作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将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打回了“三八线”,于1953年7月27日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打出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数十年的安定环境。

毛泽东的抗美援朝战略决策启示我们: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挑战与困难,领导干部一定要高瞻远瞩,以超视距的目光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能计较眼前的得失;要运用底线思维,做最坏的打算,向好的方向努力;要运用辩证思维,在挑战与困难中看到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长避短、以弱胜强,争取实现最佳的战略决策目标。

炮击金门:军事与政治斗争的高超艺术

毛泽东决策炮击金门,是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紧密配合的高超艺术。

1949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逃到台湾。由于台湾战略地位重要,美国不愿台湾落入新中国手中,很快派军舰到台湾。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政府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对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积极准备解放台湾。

1954年12月,《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出笼,美国向台湾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并扩大了美军在台人数。美国还在台湾海峡大肆炫耀武力,用发动核战争威吓中国人民。1957年,美国第七舰队与国民党军队举行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演习,蒋介石也摆出“反攻大陆”的架势。

1958年7月中旬,毛泽东连续召开会议,决定炮击金门,以回答美国的核讹诈和蒋介石的“反攻”。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群炮齐鸣,3万发炮弹飞向金门,国民党军600余人伤亡,金门岛上一片火海。此时,美国虽然在台湾海峡集结了大规模的海空兵力,但是却没敢轻举妄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美国想劝蒋介石放弃金门等岛屿,希望大陆与台湾“划峡而治”,造成“两个中国”的局面。蒋介石则认为,放弃金门等岛屿,等于放弃大陆其他地方主权,降为地方性政权,会影响台湾国民党政权的巩固。所以,他在是否放弃金门等岛屿的问题上与美国发生了矛盾。毛泽东为实施“联蒋抵美”的政策,从国家统一的长远考虑,决定停止炮击金门。

当年10月21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到台湾,准备继续向蒋介石施压,要国民党军队撤离金门等岛屿。在这种情形下,毛泽东命令在杜勒斯抵台前一天恢复炮击,使蒋介石获得了拒绝撤出金门等岛屿的口实。此后,金门炮击单日打,双日不打;炮击只打沙滩,不打民房与工事。金门炮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持了海峡两岸的“接触”,使美国“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阴谋再一次破产。

毛泽东炮击金门的决策,其意义超出了军事斗争,收到了政治上和外交上的重大成果。这一决策启示我们:领导干部要善于进行战略思维,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来判断是非得失,力求谋大利而避大害;在总揽全局的时候,必须抓住重点、突出重点,把握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关键的一着。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